
来源:aoa彩票下载安装 发布时间:2025-11-09 11:17:05
陇东厚土铸风骨,赤子天涯写春秋。从这片深沉广袤的黄土地出发,庆阳儿女怀揣质朴坚韧的底色,将陇东人的底气与骨气,化作闯荡四方的力量。他们在不相同的领域追逐梦想,书写着各自的精彩人生。
庆阳市委统战部、庆阳市工商联、庆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“走南闯北庆阳人”大型全媒体寻访活动。循着乡音的召唤,跨越山海,找寻那些追梦人——他们或是逐浪商海的精英,或是埋首科研的先锋,或是潜心文化的学者,或是书写时代的作家……无论身处何方,这些以庆阳品格筑基的奋斗者,正以黄土地赋予的生命韧劲,在时代的经纬间,奋力编织着动人的中国故事。
让我们共同见证:庆阳人于世界坐标绽放的生命华彩!让我们一同聆听:乡愁与理想交响的时代强音!
本期陇东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第十二期《刘卓:山海砥砺,构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生态新标杆》
刘卓,1983年生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芦家湾乡,现任山东中合控股集团董事长、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理事长,同时担任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校长助理、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拥有硕士学历。他身兼多职,既是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、教育部轻工产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,也是山东省科技领域评审专家、科技特派员及优秀创业导师。在双创领域,刘卓首创大学生双创“帮孵”模式,获评“杰出孵化器领军人物”;学术研究上,发表论文10余篇,承担省市级项目10余项,出版专著2部、主编教材7部,其中《液压气压传动》获评省级优秀教材。
四十年前的一个夏夜,年幼的刘卓从睡梦中醒来,昏黄的灯光下,父母强忍困意,手中捏杏干的动作却未曾停歇。这一幕如精神底片,永远扎根在他的记忆里。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爷爷常对他说:“吃点苦、受点累,能保命。”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精神烙印。环县一中校门口“知识改变命运,读书丰富人生”的校训,支撑他每周步行八小时的山路求学。九年前,袁隆平院士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小伙子,我没看错,你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。”这份期望与嘱托,让他创业创新的步履更加坚定。如今,刘卓专注于高科技创新,带领众多企业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扬帆远航。
“我是农民的孩子。”刘卓始终以这句话为荣。即使生活在海滨城市,他仍钟爱家乡的土豆。甘肃庆阳的黄土地,千沟万壑,既孕育出坚韧的品格,也成为他生命中最深的精神根系。
环县芦家湾乡地处甘宁交界,干旱少雨,广种薄收。幼年的刘卓虽调皮捣蛋,却深知父母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艰辛。父亲在乡政府当厨师的一段经历,给他上了人生中重要一课:因多舀了一个荷包蛋给乡长,被要求重新分配。“做人要有胸怀,才能干成大事。”父亲的这句话,在刘卓心中埋下了大格局的种子,也让他在日后创业中始终眼光长远、勇于突破。
家庭的艰辛,更让他早早懂得了“责任”的含义。哥哥将走出大山的机会让给了他,自己回家挑起家庭重担。这份无私的亲情,不仅让刘卓立下“改变家庭命运”的志向,也让他深刻理解了“利他”与“担当”的真谛。十多年寒窗苦读,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,学习模具设计专业。大学期间,他靠做家教自筹生活费,大二后再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,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,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“甘肃人有一张无形的名片——诚实、守信、有担当。”刘卓深有感触。这份源自黄土地的“憨厚”,让他在商海谈判、人才引进、政府对接中赢得广泛信任。即便在清华大学为全国退伍军人授课,或与袁隆平院士交流,他总不忘真诚推介家乡,为那片常被误读的土地正名。
大学毕业后,刘卓进入中石油工作,地点在青海戈壁的羊肠子沟,这里方圆两百公里荒无人烟,一个多月才能回城一次。荒凉的环境和枯燥的生活,让满怀理想的刘卓深感不适。一次偶然的青岛之行,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湿润的海风、蓬勃的城市活力深深吸引了他。“我要留在这里。”他暗下决心。看到青岛海洋大学海达学院招聘教师的消息,他第一时间应聘,如愿站上讲台。这次转型,开启了他的职业新赛道,让他在教育事业的大海中尽情遨游。
清晨,朝阳跃出黄海,金色霞光映照在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林荫道上。此时的刘卓,早已来到位于校园内的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,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这座“产学研+孵化”一体化创新平台,正在助推32家企业从弱小向“高精尖”迈进。刘卓在青岛运营着三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,构建起独特的“帮孵”生态模式,年利税超亿元,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轻工领域最具活力的孵化标杆之一。
深耕孵化领域,源于刘卓多年教学实践的深刻思考。面对每年上百万大学毕业生,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该如何规划?这样的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。在法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期间,他深入考察当地高校与产业的衔接模式,提出了“以结果为导向”的育人理念,强调要通过产教深层次地融合,让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。
在青岛市科技局任职期间,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为全市科技公司和产业园区提供政策指导与培育服务。他笑称自己是“老师中的奇葩,向往市场;又是市场中,有理论高度的人。”这种独特的跨界经历,让他能够从多维度审视创新创业生态,也为他日后创建孵化平台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2014年,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浪潮在全国兴起。面对只有宏观指导、缺乏具体细则的政策环境,怀揣着甘肃人“敢吃苦、能担当”的劲头,刘卓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——辞去公职,创立山东中合控股集团,服务高校创新创业、成果转化,同时担任三个产业园区运营的重任。
十一年间,他带领团队获得了科技部颁发的“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”和“众创空间”两项重要资质,打造了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,开创了独具特色的“帮孵”生态模式。他创办的中合控股集团也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这在全国的服务型平台中实属凤毛麟角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他个人发明的“永磁联轴器”已迭代至第三代,不仅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,还获得了山西省亿元级的重点项目支持,充分体现了他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与市场洞察力。
刘卓的“孵化经”,核心在于“真”与“实”。他创建的孵化器,既是小试平台,也是中试基地,为初创公司可以提供了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方位支持。这种立体化的孵化模式,让创业者能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试错、快速成长。
“帮孵”模式,为创业学子精准托底——面对大学生创业“九死一生”的普遍困境,刘卓首创的“帮孵”模式展现出了显著效果。以如今年营收达7亿元的“海桐餐饮”为例,其创始人最初只是一个想“做点买卖”的普通学生,父母靠着摆早餐摊维持生计。刘卓与他从早上8点一直聊到下午3点,深入剖析行业特点与发展前途,最终看中了他的潜质,不仅亲自投资,还利用自身的高校资源为其铺路,将一个模糊的想法成功孵化为餐饮界的明星企业。
对于每一个入驻的企业,刘卓团队都要进行严格的筛选评估。从创业背景到项目可行性,从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到团队配置,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认真考量。在帮扶过程中,他们提供从营业执照打印到融资对接的全链条服务,帮助创业者嫁接实体企业资源,验证商业理念,实现零成本试错。即便企业孵化成功,他们还会在深度产业化上持续发力,协助对接建厂、办理各项手续,直至企业走上健康运行的轨道。这种先进理念与全程护航的做法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,许多杭州企业慕名而来,在青岛落地生根,从初创型公司发展成为规模企业。
“有一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就放弃了不成熟的想法,这同样是成功,因为避免了父母血汗钱的损失。”刘卓深知普普通通的家庭孩子创业的不易。在他的孵化体系中,首先会将有意创业的学生“嫁接”到园区内同类型的成熟企业中,进行2至3个月的沉浸式体验。对那些经过体验后仍然坚持创业的学生,他会促进引导其成为“事业合伙人”,或提供启动资金、共享办公空间、匹配专业导师,进行“全过程陪跑”。这套科学的帮扶模式已经成功孵化出数十家学生企业,刘卓也因此被誉为“孩子们的贵人”。
“链条式”服务,为企业成长全方位赋能——刘卓深知,企业要的不单单是一个办公场所,更是一个能够支持其生存发展的完整生态。为此,他构建了三大支撑体系:
在人才链方面,他创办的三所培训学校完全根据园区企业需求开展“订单式”培养。他亲自参与课程设计,强调“创新一课”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,年培训量超万人次,有效解决了企业“招人难”的痛点。
在资金链方面,他设立了专门的孵化基金,对看好的初创公司进行早期投资。尤其是在疫情期间,他顶住压力为80多家企业减免房租超过1200万元,被誉为“青岛好房东”,用实际行动与园区企业共度时艰。
在资源链方面,他链接了高校、院士、专家等高端资源,构建了强大的“智囊团”。在服务袁隆平院士落地海水稻研发中心的过程中,一个细节让他至今难忘:袁院士特意为在座的每一位夹菜。这种谦逊温暖的品格,深深触动了他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用心服务企业的信念。
“刘总帮我们申请到高科技企业资质后,各项费用减少了60%,这对我们这类小微企业来说真是雪中送炭。”玄契科技(青岛)公司负责人姜平伟的这番话,道出了众多入驻企业的心声。
专业深耕,树立行业权威——与此同时,刘卓在专业领域的持续深耕,为他的孵化生态提供了强有力的权威背书。作为中国轻工联合会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山东省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负责人,他主导的这项业务做到了“零投诉”,职业鉴定的质量和数量连续多次位列全国第一。中国轻工联合会会长张崇和称赞他是“干真事的”,认为他的创举可在全国推广。这份在专业认证与标准制定领域的极高声誉,让他孵化的企业不仅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,更在行业资质上具备了先天优势,形成了从技术创新到人才认证,再到市场应用的完美闭环。
如今,他的园区已孵化超过500家企业,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、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,4家在区域性股权市场上市。园区年产值和利税超过亿元,成为青岛市产业孵化领域一张闪亮的名片。
身在海滨,心系高原。在青岛,刘卓是运筹帷幄的企业家;但在心底,他永远是那个从环县走出来的农民的孩子。“大家问我啥时候回庆阳,我说只要跟我签合同就不走了。”这句玩笑话里,藏着他对故乡最深沉的情感。
他时刻关注着庆阳的发展,“能源新都”“东数西算”“岐黄故里”这些崭新的名片让他感到振奋。他不仅是情感上的依恋,更在思考怎么样将青岛的先进模式与经验,尤其是他在轻工行业认证和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资源和经验,反哺家乡。
他看到了庆阳在低空经济等新领域的应用场景,也敏锐地察觉到家乡在风能设备制造、中药材深加工等产业链上的机遇。“招商引资是一门技术,要在产业链上截屏、细分。”他愿意成为连接青岛与庆阳的桥梁,将平台上的专家资源、创新理念、认证体系引入庆阳,助力家乡在新经济的赛道上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然而,他心中最柔软、最迫切的想法,仍是“育人”。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,告诉家乡的孩子们:“走出大山要说明?”他梦想回到庆阳的讲堂,讲述自己从高原到大海的奋斗故事,分享他的“帮孵”模式和七部专著中的心血结晶,让更多的孩子能少走弯路,看见更广阔的世界。这,正是他“成就他人幸福”企业价值观的最终归宿,也是一位从黄土高原走出的儿子,对那片高天厚土最深沉的报答。
从黄土高原的高天厚土,到黄海之滨的碧海蓝天,刘卓的奋斗之路,是一条不断学习、不断突破、不断回馈的征途。他带着高原赋予的朴实、坚韧与利他之心,在海洋文明的开放、创新与机遇中,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。
他深耕平台孵化,不是为自己建造商业帝国,而是为无数创业者打造可以安心追梦、稳健起航的港湾。他不懈学习,从硕士到在读博士,是为了用更高维的智慧,为平台上的企业破局前行。他在专业认证领域的权威建树,则为他的孵化生态注入了标准的硬核力量。
他的故事,是一部个人奋斗史,更是一部浸润着责任、格局与时代担当的“山海情”。他用行动证明,无论走多远,厚土是根,碧海是梦,唯有将根深植于哺育自己的土地,将梦放飞于拥抱世界的海洋,才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、亦无愧于初心的精彩华章。